被云南人当做盘中餐的昆虫可谓五花八门:蚱蜢、蜘蛛、竹虫、沙虫、柴虫、蚕蛹、蝶蛹、蝗虫、蜂蛹、蚂蚁蛋、知了、蟋蟀、蜻蜓、水蜻蜓……大自然的造物有多丰富,这个名单就能列多长,可以说只有外人不敢想的,没有云南人不敢吃的
油炸蜂蛹,是云南可遇不可求的昆虫美食之一。一般是选用山里的马蜂、黄土蜂、葫芦蜂等野蜂鲜活的幼虫,所以在云南经常有人去捅马蜂窝,蜂蛹的营养价值极高,含有大量高蛋白质和热量,过敏体质者慎用。蜂蛹油炸之后是一道美味的下酒菜。
我的家乡山西晋中称蝉为“秋凉虫”。
提到“蝉”人们通常都会联想到炎炎夏日里烦人的鸣叫,但在我的家乡却有如此别致的叫法。咨询过长者才知道,在家乡立秋前后才闻蝉鸣。
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三候寒蝉鸣”,是指“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寒蝉鸣叫,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凉了,寒蝉之于秋天,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信号。我想“秋凉虫”这一雅号大约因此而来。
蝉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蝉)四个阶段。蝉的幼虫至少在地下待2--3年,最多的待17年,经过四次蜕皮才能变成蝉。蝉的幼虫非常弱小,小蚂蚁都可以吃掉它们。然而,幼虫在地下待那么多年,只是为了在树上唱一个夏天的歌。虽然短暂但却尽情施展歌喉,我们人不也是这样吗?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也是为了在生命的长河中激起些许浪花,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吧。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那是秋凉虫在述说暑褪秋来的暗语。
(资网侵删)
说起蝉这种小动物,人们一般都叫它“知了”,或是“知了猴”。我想,每个地方的叫法都不一样吧?
而在我的家乡云南丽江永胜,人们则叫蝉为“车意郎”(永胜方言),其实呢我也不知道村民们为何要这样叫它。想一想,还是颇滑稽的。
论起来,蝉是一种害虫吧,它主要以植物的汁液为生,当然了它的危害性也并不是很大。不过,蝉蜕(蝉羽化时褪的壳)却是一味药材,对人们是有益处的。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里,就曾经提到过蝉蜕。
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曾写过一首诗,是关于蝉的,但整首诗里却没有一个“蝉”字,颇是经典:
垂緌(ruí)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在中国基本上绝大多数地方的很多人只要能弄到都会吃,不少地方的超市也有卖的,离郊区或乡下近的还有自个去摸的。我年年夏天都摸。分油炸和炒两种吃法。蜘了在乡下的人吃的多,通常夏天会有很多小孩粘知了。
湖南省:湖南是中国吃知了最多的地区之一,尤其在湖南的农村地区,知了是当地的传统美食之一。湖南的知了通常是炸制或煮熟后食用。
广东省:广东地区也有吃知了的风俗,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和传统市场上。广东人通常将知了炒制成菜肴,常见的有炒知了虾仁等。
云南省: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也有一些地方以吃知了为风俗。云南人一般将知了烹饪成各种口味,如麻辣炒知了等。
山东省。吃知了猴对山东人来说,那是得天独厚的。知了猴不但好吃,而且营养丰富,小时候,到了夏天傍晚,男女老少都在找知了猴,好不热闹。
山东人爱吃知了,有着明确的生物认知。受传统文化影响,山东人认为知了清洁干净,体内没有肮脏之物,是可以入口成为佐点的。
知了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人吃知了。例如,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都有人食用知了。知了可以烹饪成多种菜肴,如炒、炸、煮等,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价值。
近几天,武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法布尔昆虫记。这是一本跟蝉有关的书,我特别喜欢,爱不释手。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蝉妈妈死后的遗言:宝宝啊!我可爱的小宝宝们!用你们那脆弱的身体,在这世界上顽强地生活下去吧!我的小宝宝!……蝉妈妈不顾自己的生命,而产下了400个卵,这让我感受到了蝉妈妈是非常伟大的,而蝉妈妈的母爱是超越生命的!这就像我们的妈妈,分娩时,她们忍着剧烈的疼痛,有时疼得无法可忍,但是她们却依然忍耐着,她们一定在想:“我一定要把我可爱的小宝宝生出来!”这让我知道了我们的妈妈有多么的疼爱我们,我宁愿献出我的生命,来还回爸爸妈妈给我的爱!
我希望有更多的同学来读这本书!相信热爱探索的你一定会因此受到启发而越变越聪明!
知了主要生活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丽江作为云南省的一个城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可能偶尔会有知了的存在,但并不是主要分布地区。同时,知了的生活主要在夏季,一般在5月到9月之间,其他季节很少出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alllakere.com/post/3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