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美食 > 正文

朱元璋吃的贵州美食是什么-朱元璋吃的贵州美食是什么意思

  1. 为什么说贵州安顺的屯堡人有“大明遗风”?
  2. 自古名马大多出北疆,朱元璋为何却对贵州马情有独钟?

为什么说贵州安顺的屯堡人有“大明遗风”?

这位朋友的提问,正好说出了我这些年一直想搞清楚的问题,那就是在贵州安顺少数民族居住地中,为什么会有数十万具有“大明遗风”的***呢?为了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我曾与朋友在自驾西南途中,特意在安顺停留。通过深入了解,与这些具有“大明遗风”的***后裔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从而实地探秘到了这段尘封的历史和它的变迁。

从了解的情况看,这是一个沉重的历史话题。原来,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又继续征战十几年才平定了西南。处于巩固西南***的需要,朱元璋一道圣旨,将在此征战的30万***军队留在了云贵地区,又下令将他们父母妻儿全部送到西南。这是明朝建立后最大的一次移民潮。这些移民大多分布在贵州各地,而安顺又是人数最集中的地方

移民到此的***大军及其眷属们,从此在这片荒抚偏僻的土地上安家落户,建屯立寨,修建城堡,创建家园。当时军队的居住地称之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之为“堡”,于是这30多万移民就有了一个特殊的称谓“屯堡人”。600多年过去之后,这个称谓一直伴随着他们的后裔,成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支特殊的群体。

朱元璋吃的贵州美食是什么-朱元璋吃的贵州美食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到安顺之前,我做过一些功课,得知“屯堡人”在安顺最集中的地方叫“天龙屯堡”“云峰八寨屯堡“等。于是到安顺之后,就直接去找天龙屯堡。正走间,看到路边有个标志牌,上面写着“云峰屯堡”,于是就顺着标志牌找了去。

车开到一座山下,公路戛然而止,有一条人行小道蜿蜒而上,于是弃车而行。走出不远,看到路当间有个简易木牌架子,上写“云堡胜境”,继续前行几十米,看到了一座古寨。古寨有城门、城楼、城墙,上面写着三个字“云山屯”。旁边还有块石碑,写着“云山屯古建筑群”。无疑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屯堡“及其“屯堡人”了。

从地图上看,云山屯所在的这座山名叫云鹫山,距离安顺市区15公里,应该是安顺众多屯堡中的一座。

朱元璋吃的贵州美食是什么-朱元璋吃的贵州美食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穿过城门进入云山屯,突然像走进了600多年前的明朝。暗灰色的巷道阡陌,光滑无棱的石板路面,斑驳陆离的古宅古楼,还有石壁石墙的城堡碉楼,弥漫的是一种厚重的“大明遗风”。尤其是这里的每一栋房屋,每一件装饰,都具有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与这里布依族人居住的吊角阁楼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

传说这里的“屯堡人”都是江浙一带***后裔,于是进到云山屯后,我特别留意观察了他们的举止言行,衣帽穿戴,还时不时与他们聊天对话。凡问到的人,他们都说是明朝初年***军队的后裔,有的说祖籍是江苏江西,有的说祖籍是南京上海等。不管是哪个地方的人,都说是纯正的汉族人,这一点非常一致。至于在这里住了有多少年、多少代,他们说不清楚。

事实上,“屯堡人”的确是600年前留在此地的***军队的后裔,至今保留和沿袭着***和明朝传统文化习俗。尽管也受到当地布依人生活习惯的影响,但并没有改变他们固有的汉民族的民俗风俗和“大明遗风”。如今,屯中设有先祖祠堂,有的还有家谱,一代代屯堡人就是凭着这些传承,远离故土,在这里生根、开化、结果,完全融进了少数民族这块土地。

朱元璋吃的贵州美食是什么-朱元璋吃的贵州美食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据说云山屯的周围,还分布着4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屯堡村寨,统称为“云峰八寨”,生活着数十万***的后裔。600多年过之后,他们与当地布依族人朝夕相处,相濡以沫,乡俗不改,文化不变,始终保持着汉民族的生活风俗和习惯,称得上少数民族地区中的一支奇葩。

如今,“屯堡”及其“屯堡人”作为一文化,备受各方关注。“云峰八寨“也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并且列入了世界基尼斯大全。

屯堡人又称为大脚妹,不裹脚,女的下田干活,男的在家带小孩,女的特别能唱山歌。

在傅友德将军带领的调北征南大军中,有一部份是大脚马皇后的族人,应是皇亲国戚吧。入黔之前,他们曾在南京城居住,故其族谱上大都有此记载,祖籍江南天府(今南京市)石辉巷高坎子。前几年,曾有大脚妹组团前往南京石辉巷寻亲认祖。在安顺称为难听懂的幺铺话,二铺话,居然在石辉巷老人一听就明白。

南京石辉巷的历史内涵,真有点与***县大槐树相似。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三十万大军进军西南,扫除了元朝残余势力。之后,又一道诏书把把这些军队留在云贵高否。为解决供给,军队实行屯田。军人的家人随军。江苏安徽一些工匠,商贾也迁徒至屯田地从事生产和商业活动。军队驻防地为屯,家属,移民定居地称堡。其后裔便是屯堡人。

屯堡人的服饰从明朝至今没有多大改变。长衣大袖上绣花边,扎腰带。脚穿尖头绣花鞋。屯堡人多爱表演和观看地戏。地戏被称为戏剧活化石。表演者都戴看极具艺术价值的地戏脸谱。表演内容以战争为主,如《三国演义》,《杨家将》等。屯堡村寨过去有很多碉楼,石头房子。可见其战争的遗迹。我所在的长顺县,在靠近安顺的两个乡,也有屯堡村寨。比如青山堡,燕旗堡,董家堡,花红堡,安乐堡等。

《屯堡风云》:曾经的金戈铁马/曾经的刀光剑影/曾经的男耕女织/曾经的歌舞升平/虽然是饱经沧桑/虽然是代代风云/依然在夜郎故地/留下这历史遗痕/六百年不变地戏/六百年不变碉屯/六百年不变服饰/六百年不变语音/虽然是饱经沧桑/虽然是代代风云/依然在夜郎故地/留下这历史遗痕!

“屯堡人”:一群活在明朝的人

“屯堡人”指的是居住在贵州安顺地区仍然***用明朝风俗习惯生活的汉族人。众所周知,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区。那么,问题就来了,第一,为什么会有一群汉族人?第二,历经数个世纪,为什么他们还能留存着明朝的风俗习惯?

图一穿明朝服饰的屯堡人

首先,我们将要解答第一个问题,解开屯堡人的前世今生。屯堡人沿用明朝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形成于明朝。那么,他们形成于明朝哪个皇帝在位之时呢?学界普遍认为,最早的屯堡人出现在洪武时期。1381年,也就是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进军围剿元朝云南守将把匝剌瓦尔密。这一段历史,《明实录》有明确的记载:“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右副将军西平侯沐英率大军由辰、沅趋贵州, 进攻普定,克之。罗鬼、苗蛮、仡佬闻风而降。至普安, 复攻下之。乃留兵戍守,进兵曲靖。”学者吴斌将这条路线概括为从铜仁镇远始,经贵阳、安顺、兴义到云南曲靖。这里的铜仁、镇远等城市是新中国***用的城市名称。洪武十五年,贵州都指挥使司设立。围剿胜利以后,介于贵州山区地形地势复杂,有着滋生或藏匿叛乱分子理想地理环境。而且,贵州云南地区有土有民,成员构成异常复杂,所以,朱元璋下令,除了遣送极少部分伤残人士回乡,剩下的将士戍守贵州。根据吴斌的研究,贵州都指挥使司掌管十七个卫所,几乎全部分布在贵州进入云南的通道上。吴斌还提到在十七个卫所之中,普定府(也就是现今的安顺)设有三个卫所:普定、安庄、平坝。可见安顺地区的重要性。安顺成为了戍守将士密集居住的地区,留下来戍守的士兵也成为了最早的“屯堡人”。

图二屯堡古镇

“屯堡人”之所以能够维持住明朝的风俗生活习惯,有着众多的原因。首先,上文已经谈到的多山地貌为封闭的生活提供的地理环境基础。第二,汉族人居住于众多少数民族之中,保护汉族文化的种族意识异常强烈。第三,从大的背景来看,明朝实行调北征南等措施使得军事重镇普定府比其他地方兵源更为充足。第四,朱元璋设想以军养军,不取百姓分毫。所以,明朝将士居住地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屯”即是卫所屯田后的基本单位。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往往能在新的地方扎下根来。这几点原因,使得屯堡人的移风易俗变得格外的困难。

图三屯堡面具节宣传图

参考文献:

[1]顾诚.南明史 [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

[2]孟森.明史讲义[M],中华书局,2009年.

[3]吴斌.试析明代贵州军屯及屯堡人的形成[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129-132.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章亚军

不是安顺人的别乱说啊,我的族谱上说,祖籍应天府石灰巷,在当地号称"张半城",也不知道老祖公有没有吹牛。后人多次到南京联宗未果,估计祖宗的祖宗也是搬迁到南京的,或者历经战乱,无迹可寻亦未可知。再说一说屯堡文化,我们父亲的那一辈,初识某当地人。总会问:"你们家是骑马来勒每还是索子绑起来的?哈是走路来勒?"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懂了。屯田之始,从明太祖派蓝玉、沐英统军,初平思南宣慰司田宗鼎兄弟睨墙。进而平安顺、六盘水生番之乱,进展得很顺利。于是,留先锋顾成统军屯驻,以防少数民族再生事造反。后来云南边乱,又杀往云南,收拾那些天高皇帝远,胡乱造返的边民。这就是传说中的改土归流(改少数民族士司世袭制为朝廷委派的流官制),但真正完全落到实处,还是清朝平定吴三桂时,才真正做到的。因为屯军多了,是需要消费的。所以便有了商屯(走路来的),从繁华地段运送物资到安顺出售。至于索子绑起来的,不用想都知道。古之刑律,杀、流、放,那些人家就是这么来安顺的。至于我们家,老一辈的老一辈都说是骑马来的(征南平南的军官才有马骑)。不过我私下想,既然祖上在应天府号称"张半城",估计商屯的可能性大些。现在我们安顺市区还有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叫顾府街,传说是顾成在普定府的府邸。现在我还记得,二三十年前的小混混打架斗殴得势,常给对方说:"明天走顾府街来找我!",于是扬长而去。一笑。

自古名马大多出北疆,朱元璋为何却对贵州马情有独钟?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朱元璋对贵州马情有独钟?

那是他没办法!

真正的好马都是产自西域,甚至是欧洲的马,汉唐时期打通西域,联通欧洲,所以能引进西域、欧洲优良马匹作为战马,为什么汉唐时期对外军事,尤其是对北方游牧民族军事能取得优势,原因就是不仅战士素质高、装备好、马也好。

贵州马身高最高不过1.2米,蒙古马1.35米,欧洲马平均身高达1.5米,两米以上的高头大马也不少见,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日本战马不过1.3米,后来是从法国引进了良马杂交,此后日本军马能达到1.4米。欧洲标准1.4米以下的马都是小型马,贵州马简直就是小型马里的矮子马。

古代战场战马是越高大,体重越高越有优势,贵州马在宋之前顶多了就是个驮马。宋朝才开始用贵州马做战马,原因就是因为宋朝没有欧洲马,体型接近蒙古马的幽州马当时是辽国的地盘,通往西域的河套平原也被西夏占住了,为了获得良种马,终其北宋都想怎么打通西域。

(蒙古马)

到了朱元璋时期也是这种情况,朱元璋时期为了和蒙古骑兵作战,只能用贵州马作为军马,当时蒙古骑兵战斗力早就不复当初,所以战马的劣势也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