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酸辣粉
酸辣粉很早以前流传于四川民间,它取材当地手工制作的红薯粉,味以突出酸辣为主而得名,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和调制而正式走上街头,成为大街小巷的一种特色小吃。
邮亭鲫鱼烹制时先入锅干煎成两面黄,然后下汤煮熟,味鲜美鱼肉细嫩。鲫鱼麻辣鲜嫩,辅之小调料花生脆香、榨菜醇香、火葱的芳香,均在口中迸发出来,味道一流。余兴未尽还可另点几款毛肚、时令蔬菜等等,作为换口酒菜,下饭佐菜。
3、三驱田凉粉
大足县三驱镇河街居委田正华、唐吉英夫妇因卖豌豆凉粉而闻名于市内外,故得名——田凉粉。田凉粉产于三驱镇,历史悠久,现有100余年的历史,可称之为田家几代人共同创造的绝活。吃起来可口可香,回味无穷,能解酒、解闷,能打开你厌食的胃口,能使你疲惫的身体立即恢复体力,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4、大足香肠
大足香肠 大足县生产。精选猪肉,配以辅料注入肠衣定型后,经无烟烘烤制成。本品色泽油润,红白分明,肠身干爽有弹性,味道鲜美。分广味、川味两种。
5、李甜粑
大足县特产甜粑产于大足县三驱镇,距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李甜粑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配上大米、香料、芝麻、核桃、白糖、活粉碎子、菜油等多种佐料,加之祖传秘方,制成甜粑,食之,香、甜、糯、嫩,回味无穷。
主要食材:土豆,丁椒、洋椒,盐,鲜粉。
1、洋芋,用小刀一个一个的去皮,浸泡后便放案板上逐一切片。
2、将洋芋片倒入开水中煮,有师傅专门负责掌火,这可一点不能含糊,煮成碎片就不能卖了。
3、煮好的洋芋片需要分别倒入几个大簸箕内,待它们慢慢冷却。
4、拌上秘制调料丁椒和洋椒,美味的丁家坡洋芋片便完成了!丁家坡洋芋,大足名小吃。大足丁家坡洋芋,发源于重庆市大足区丁家坡,现已发展到重庆主城,是大足特色小吃。好吃的秘诀就是店家自己炒的秘制调料。
1、重庆酸辣粉
酸辣粉很早以前流传于四川民间,它取材当地手工制作的红薯粉,味以突出酸辣为主而得名,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和调制而正式走上街头,成为大街小巷的一种特色小吃。
2、邮亭鲫鱼
邮亭鲫鱼烹制时先入锅干煎成两面黄,然后下汤煮熟,味鲜美鱼肉细嫩。鲫鱼麻辣鲜嫩,辅之小调料花生脆香、榨菜醇香、火葱的芳香,均在口中迸发出来,味道一流。余兴未尽还可另点几款毛肚、时令蔬菜等等,作为换口酒菜,下饭佐菜。
3、三驱田凉粉
大足县三驱镇河街居委田正华、唐吉英夫妇因卖豌豆凉粉而闻名于市内外,故得名——田凉粉。田凉粉产于三驱镇,历史悠久,现有100余年的历史,可称之为田家几代人共同创造的绝活。吃起来可口可香,回味无穷,能解酒、解闷,能打开你厌食的胃口,能使你疲惫的身体立即恢复体力,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4、大足香肠
大足香肠 大足县生产。精选猪肉,配以辅料注入肠衣定型后,经无烟烘烤制成。本品色泽油润,红白分明,肠身干爽有弹性,味道鲜美。分广味、川味两种。
5、李甜粑
大足县特产甜粑产于大足县三驱镇,距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李甜粑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配上大米、香料、芝麻、核桃、白糖、活粉碎子、菜油等多种佐料,加之祖传秘方,制成甜粑,食之,香、甜、糯、嫩,回味无穷。
1.特色小吃:丁家坡洋芋
丁家坡洋芋这个是大足独有小吃,来大足一定不能错过的美食。有片状和坨状,不同于其他比较出名的土豆小吃,例如峨眉狼牙土豆,云南的酸菜炸土豆等,这个是凉拌的!位置:大足城区丁家坡,人均4元,分量足足的!除了丁家坡洋芋,楼主还推荐足中转盘的一家洋芋,没名字,做法类似,蒜味更重些,高中几年一直吃他家的,我觉得比丁家坡洋芋好吃。
2.特色鱼:邮亭鲫鱼
吃邮亭鲫鱼当然是去邮亭吃才地道!邮亭是大足区的交通要镇,大足高铁南站就位于邮亭,以前去重庆的大足高速上道口,所以现在在高速路口前面道路两旁全是邮亭鲫鱼,虽然名气最大的是那家外婆邮亭鲫鱼,其他的像张家鲫鱼也是可以的哦。鲫鱼取肉质肥美的,先挲锅,再加上特质配料,加汤汁,鲜美得舌头都咬掉。位置:大足城区开车30分钟左右到邮亭镇,人均50元。
3.特色羊:铁山黑山羊烤全羊
大足铁山镇出产的黑山羊,可以自己买了做烤全羊,也可以直接到城区近郊的休闲山庄吃。例如,大足城区往大足宝顶时刻的飞龙山庄。人均130元。一般都有香飘四溢的烤全羊,和汤味鲜美的羊肉汤锅。
1.杂酱面和泡椒米线
可能每个地方的面和米线都各有特色,虽然重庆小面红遍全国,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吃我们大足面和米线。在大足,你说老板上碗面,默认都是杂酱面,面没有重庆小面那么硬,比较软,推荐韭菜宽度的那种,俗称韭菜面,炸酱的酱料实在,香而不腻。米线是在重庆称为米粉,但是也略有不同,没有那么糯,强推泡椒味,鲜红的泡椒***味蕾,在舌尖酸辣的碰撞。虽然很多地方都很好吃,我推荐足中转盘附近的,毕竟吃了那么多年。还推荐大足东关老大桥附近的有家羊肉米线。人均5元到7元
2.江湖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alllakere.com/post/6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