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的三幅作品,应该是自己的精心创作,也是满意之作。可以看出,作者在练习书法方面,下了苦功夫、真功夫,有着比较深厚的基础和功力。仔细研读这几张作品,有三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笔法方面
要注重中锋用笔。行书虽然讲究中侧锋互用,但还应以中锋为主。而三幅作品几乎偏侧锋居多,所以墨不入纸,少有立体感,特别是竖画、折画、钩画明显偏弱,大都有虚尖,都是偏锋所致,须加以高度重视。
二、字法方面
字的间架结构尚可,可以看出,作者有一定的书***底。主要问题是行书的行云流水,没有表现出来。行书不是楷书的连写和快写,而是一种有独特艺术要求的书体。作者的三幅作品,明显的都是楷书笔画,横折太过生硬,捺画顿笔明显,都是楷书笔意的体现,字法生硬拘谨,少了行书的潇洒流畅。
三、章法方面
作者的三幅作品应该是精心设计过,或者是细心临摹他人作品。总体上视觉效果比较舒服。由于字法的拘谨,造成了章法比较呆板,变化少,看不出行气,墨色变化也不自然。题款字数过于浓密,且比较随意,位置相对比较靠下,影响了整体的效果。
作者应该处在一个书法学习的熟练期,同时又是一个瓶颈期,有了自己的一些风格,但这个阶段非常容易形成习气,严重影响今后的上升和发展。仅靠自己的练和悟,这层窗户纸是不容易捅破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明师,最好是当面请教。作者一旦形成突破,书法艺术必将突飞猛进。以上建议并不成熟,也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祝书艺精进!
我是岁月凯旋,喜欢书法,关注职场,如果以上分享能给你一些帮助,请点赞关注,祝幸福平安!
从您的作品上看是临赵孟頫和张雨的字帖,但又不忠实厚帖,而从中体现的是以楷入行。所以在用笔上就有种粗旷的表现,我细心看了题主的作品,我更喜欢落款的小字,牵丝引带及整体气息都比正文要好些。
如果真是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想要提高书法水平,认真细致的临帖才能领悟前人的用笔,才能从古代法帖中汲取精华!按您的用笔特点也可以先去临巜书谱》回过头来再学行书。
个人拙见,可一笑而过!
差劲。书法,楷书是基本功。上,五十年代以前,小学二年级,就要开始学写毛笔字。在毛头纸下面砧上拓上影夹(字帖),照着写仿。现今,可以将标准字帖拓在放在毛头纸下面,一笔一划照着摹着写。一般不会写的,不可将字帖放在旁边,瞧着写。只有写好楷书,再学炼其它字体,苦学精炼,才能写好书法,成为书法家。
将兰亭一路帖学和魏碑一路碑派,交隔一体,有大创意。通篇看字与字行与行安排得当,谋篇布局好,又有大草与行书呼应,尤显高妙!只是无起首章名章遗憾了。
我的建议是,就帖与碑相互交融方面有待深入完善,我们单个的字一个个看下去,有些字没写好,请把它们摘出来,逐一细致捉摸攻坚克难,一个一个钻研下去到满意为止,再通篇反复写几遍,必有大收获大提高。这是最笨也是最高明的法。不一定对,请予参考借鉴。
感谢邀请,实在是不敢班门弄斧,谈谈我自己的学习吧,在小时候就喜爱书法,见到什么就在裤子上,肚子上用手照着画,这个阶段还看不出自己喜欢的书法家是谁。这一阶段是爱看山,原始爱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李武忠、张高山老师指点开始临摹一个欧体书法范本,这个习惯于别人的路径过程大概是几年和间断的十几年,直到别人看或者开始讲说我写的不错,自己也飘飘然了。这个阶段是看山还是山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看到别人的书法多变,但是自己还是别人的影子想脱离出来,开始多学习交流切磋阶段,融合了其他老师的字体、隶属、魏碑等等书法,看的明白或者讲知道了有些书法的力道风格,慢慢求变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稳定,但是傲气十足,当然不怕的感性是突破的条件之一,我在这里脸皮厚一下(捂脸),这个时候是狂龙乱舞,伤己伤友[打脸],正所谓看山不是山阶段;第四阶段是拜访的名师多了,走的地方多了,也不奇怪山东人吃馒头,也习惯了云南人吃米线,也喜欢东北人大海碗乱炖,也爱好江浙人的海鲜。拜访接触到好几位得金奖的老师:西安刘克冰(让我去他家学习了3天),合肥李力老师(经常批我胆大),山东赵元勇老师(要推介我进山东省书写。我是什么协会没有入),还有很多没有名气的明师如:北大教授武韶海也愿推荐我到北大学习书法……更要感谢他们的关怀,这样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或者叫风格吧,这个阶段回到了看山还是山的阶段;第五个阶段:知自己短阶段。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艺术的修为是无止境的,看百年巨匠:悲鸿爱国,白石近民,宾虹、大千晚年无我。技有所长,怀有所短、高下立判。第六阶段:实践接受自然选择阶段,***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适合的就接受,不适合的就改掉。没有永远的对错,适应环境对机的作品就是融入自然的好山好水好作品。
云南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和投稿。在投稿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诗歌刊物,了解其风格和投稿要求。其次,要注重诗歌质量,力求表达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情感。同时,注意诗歌的语言表达,尽量避免矫揉造作和千篇一律的套路。最后,要有耐心和信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才能在云南诗坛上脱颖而出。
投稿方式:
1、在线投稿。在期刊页面点击"在线投稿"按钮。
2、邮箱投稿。注册,在期刊页面点击"Email投稿"按钮;或者收藏期刊后,在收藏夹里投稿,可以保留投稿记录、查看投稿成功与否!更方便!
投稿邮箱: edit@cyzn.cn
大理文化(双月刊) 云南大理市下关人民南路26号 2125141 671000 施立卓
金沙江文艺(双月刊) 云南省楚雄市鹿城南路80号 3122473 675000 芮增瑞
含笑花(双月刊) 云南省文山县城东风路27号 2122042 663000 刘德荣
思茅文艺(季刊) 云南省思茅市月光路1号 2122485 665000 陈天一
原野(季刊) 云南省中甸县 822268 674400 杨森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alllakere.com/post/7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