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美食 > 正文

四川对贵州美食的影响-四川对贵州美食的影响有哪些

  1. 为什么贵州比四川凉快?
  2. 云贵高原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 四川、贵州、湖南等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吃辣?

什么贵州四川凉快?

四川盆地内,空气的流动不畅,造成白天地面接受的太阳的光和热,不能在夜间对外释放,使其热量在盆地内不断积聚,从而使得盆地内的气温升高。。而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空气流动顺畅,所以它能很好的把白天积聚在地面上热量带走,所以贵州的夜晚是很凉快的。

贵州多山地地形最高地方六盘水最高2000多米,山间经常是云雾缭绕,其他乌蒙山区也平均海拔1000多米,通常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当然,太高了也不好,紫外线强。贵州处于北纬26度左右,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受印度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影响,气候比较凉爽。贵州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紫外线弱,空气湿度适中,体感温度较低。

四川除了大凉山高海拔外,大部分是盆地和丘陵地带,纬度在33度以北地区较多,内陆省,所以气候比较高,潮湿,四川地盘大,气候也是南北差异。总之爽爽的贵州。

四川对贵州美食的影响-四川对贵州美食的影响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云贵高原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四川对贵州美食的影响-四川对贵州美食的影响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云贵高原(Yunnan-Kweichow Plateau)位于中国西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大致位于东经100°~111°,北纬22°~30°之间,西起横断山、哀牢山,东到武陵山、雪峰山、东南至越城岭,北至长江南岸的大娄山,南到桂、滇边境的山岭,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400~800千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

云贵高原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边境,是中国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组山脉的交汇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以乌蒙山为界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部分,海拔在400~3500米之间。

云贵高原上属亚热带湿润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差别显著。该区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广,经地表和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落水洞、漏斗、圆洼地、伏流、岩洞、峡谷、天生桥、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受金沙江、元江、南盘江、北盘江、乌江、沅江及柳江等河流切割,地形较破碎,多断层湖泊。

四川对贵州美食的影响-四川对贵州美食的影响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云贵高原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各民族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森林植被类型最为丰富的区域,动植物***丰富,富林、矿***;是古人类起源与扩散的重要地区,历史上存在着夜郎、南诏、大理国等地方民族***,创造了灿烂的西南夷文化。

云贵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崎岖不平,高原中间多山间盆地,有典型的喀斯特风貌,因红壤分布,又有“红土高原”之称。

因其土壤中石灰岩广布,且崎岖的喀斯特地形,所以对种植业生产不利;但高原中间多山间盆地,且盆地土壤肥沃,地面平坦,且拥有许多断层湖,所以水***丰富,农业发达。

四川、贵州、湖南等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吃辣?

早在晋代时期便有文献记载四川地区“好辛香”。湖南民间则有“糠菜半年粮,海椒当衣裳”之说,可见当地的嗜辣情节也早已有之。湖北鄂西一带则有“辣椒当盐”之说,盐是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就不用说了吧,所以这一带人也非常嗜辣。贵州地区食辣的时间算是在在云、贵、川、湘几省中为最早的,即使到了现在许多居民用餐时多必备辣子碗。江西南部山区也嗜辣,这里的南康辣椒酱就十分不错。为什么长江中上游地区有这种嗜辣情节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一下两个方面。

一、自然气候所决定的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长江中上游的嗜辣地区大多属于太阳辐射较少的地区,日照少,山区多,这样一般就会雾气大,冬季比较湿冷。而辛辣的香料本身有去湿祛寒的功能,所以这是辛香料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流行的环境成因。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辛辣调料的去湿祛寒功用认识已十分深入。在《名医别录》里就记载花椒能“除六府寒冷”。对于后来传入我国的辣椒,则有以下记载,比如《花镜》中就说:“其味最辣,”一般认为辣椒具有温中散热,发汗等等功效。长期湿冷的气候,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而花椒,辣椒这样辛辣的香料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环境所带来的不适,古代时候,人很难去改变环境,只有去适应,所以嗜辣其实是人对于自然环境妥协的一个结果。

二、历史原因

我们以四川为例,川菜百味中有麻辣之味,但是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有很大关系。明代末年辣椒传入中国后,正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时期。辣椒从广东、湖南、贵州向四川的传入,可能正与这些地区的移民大量进入有关。这些移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香料的传播,同时也带来自己家乡的饮食习俗。

各位觉得还有什么原因呢?留言一起讨论。

Cola